這次受邀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的邀請,來澎湖的湖東社區體驗新開發的計畫:「里海地景回滬力」的活動。這個計畫主要是透過許多手作活動以及體驗,讓參加者認識湖東社區傳統半農半漁的生活方式,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旅遊體驗。
近年來常聽到「里山里海」,或許你感到很困惑,到底什麼是里山呢?我們將「里」這個字拆為「田」和「土」,里山的意思就是指人類與自然的共生環境,而本次活動所提到的「地景」,便是在農村中,人們仰賴為生的自然生態資源。藉由這次的活動體驗,讓大家更加理解湖東社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生活特性,以及傳達里山精神,和大自然和平共處,具有獨特的意義。這是我第一次來澎湖,就有機會體驗這樣的深度旅遊,既期待也覺得好開心!
本次的行程活動十分多元豐富,咾咕石菜宅疊砌應用、畚箕井汲水體驗、蒙面體驗、菜宅裡的午餐(里山)、島嶼海洋餐桌(里海)以及至白坑沙灘的淨灘活動。
位於澎湖湖西鄉的「湖東社區」,為何又分為湖東和湖西呢?因為在古代此處是海洋,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則是珊瑚礁沖積和海沙堆積所形成的平原。海洋在海岸線退縮之前形成了一個內陸湖,在這個內陸湖的兩側,有兩個村子一個在東邊、一個在西邊,由此得名「湖東」、「湖西」啦!非常淺顯易懂XD
▲滬,是澎湖以前在捕魚時使用的籬笆,因此這個活動命名很有意思;讓大家一起用生態「守滬」的方式,守護海洋!
▲村長忠哥的農田周遭,有好幾頭黃牛在旁邊悠閒地逛街呢!忍不住拍下它們可愛的模樣。
▲一抵達這裡,馬上就被熱情的招待了叔叔阿姨們自己種的紅心芭樂,好好吃喔!
村長熱情地介紹本次的活動流程,首先就是指導學員們動手做土窯雞。在過去,湖西這邊有許多居民經營磚窯業,過去是用土磚來製作土窯雞,現今則因環境變遷而逐漸沒落。
▲大夥兒正忙著處理蔬果盒,待會要和雞肉一起進去土窯中悶熟。
▲首先要用鹽巴幫雞「馬殺雞」一下!這樣才會入味喔!
▲抹上蒜末提升味道,香氣十足,尤其我特別愛吃蔥蒜類的香料!超期待中餐的土窯雞XD
▲除了雞本身以外,鐵盤中還放了一些馬鈴薯,待會也是要一起進窯內。
▲現場還有準備古早味紅茶及冬瓜茶供大家解渴,真的是傳統的好味道呢!
▲完成所有程序後,就要用錫箔紙將雞包個好幾層,準備放進土窯了。記得要密封好喔!
雖然說在其他地方吃過土窯雞、甕窯雞料理,但這是第一次自己參與過程,想到晚點可以享用美味佳餚,就覺得很期待!
▲一個土窯可以燒三隻雞,需要悶一個小時半,可達高溫550度,而且優點是溫度平均、熱度也相同。
▲將雞都放進去後,就要用磚頭封窯(上圖)。擺上磚頭後,要用泥土將它封起來(下圖),別看忠哥手腳伶俐,學員們實際嘗試發現抹土也不簡單呢!
接下來的體驗是讓大家嘗試製作「高粱粥」,因過去澎湖並沒有白米,因此平時的主食其實是「高粱」。除了大家熟知的釀酒外,高粱整株都可以應用,高粱梗也能拿來綁成掃把,是澎湖人心中的懷舊記憶。
▲採集下來的高粱穗,就是大家口中說的「高粱米」,待會兒就是要來體驗究竟製作一碗高粱粥,需要經過哪些努力呢?
首先,得先將高粱米搗碎(需加一點水),之後曬乾。用搗米臼努力的搗,還要小心不能讓高粱米噴灑出來,著實需要一點技巧。體驗時真的是沒幾下就手痠了!可見早期要吃上這一頓飯,真的非常辛苦!
接下來就是要將高粱米們在太陽底下曬乾,才能放到石磨中磨碎。
▲傳統的石磨,需將曬乾的高粱米一把一把地放在上方的孔洞,有耐心地慢慢磨碎,慢工出細活呀!
耐心等候之後終於煮成香噴噴的高粱粥啦!吃起來口感有點像是小米粥,很特別!粥裡面還有加了澎湖在地種植的地瓜籤,好吃!
今天的體驗活動都很貼近澎湖在地的生活,平時在外面買不到的「海砂炒花生」就是其一!原來砂子可以成為獨特的料理方式,整個過程需要使用大火並不斷翻炒,先將砂子炒熱,再放入花生。
▲將砂子先炒熱,維持一定的溫度後才加入花生。
▲整個過程中必須用大火翻炒,馬虎不得,如果幾秒鐘懈怠了可是會不小心燒焦的哦!
▲澎湖特有的海砂炒花生,每一批炒出來的都有不同風味,帶點微焦香,滋味特別好吃!
之後大夥兒就準備吃午餐,主辦單位準備了湖東的古早味「釜鍋便當」給我們享用,便當的菜色豐富多樣,且所有食材都是自產自銷的農作物,符合在地小農生產的精神,同時幫助到地方的農漁業發展。這個便當的由來,是因過去在船上,無法用大鍋煮飯,船身搖晃有可能將大鍋打翻,因此只能用釜鍋來料理。以農漁業為主的澎湖,唯一在船上可以煮飯的料理就是「釜鍋」,因此特別找了這樣的瓷碗,讓大家體驗不同風味的便當。
鮖(ㄕˊ)鮔(ㄐㄩˋ)是一種澎湖才有的小章魚,也是澎湖人記憶中的一道菜;早期的傳統料理有一道叫做「鮖鮔排骨」,在喜宴上都能嘗到這傳統滋味。早期澎湖的料理,過去的生活物資並非像現在如此豐富,肉類是在逢年過節時才能享用。花菜乾是澎湖自種自吃,做成花菜乾跟花菜酸;而村長也提到,澎湖因為盛產高麗菜,為了延長保存期限,會製作成高麗菜酸。晚餐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嚐嚐「高麗菜酸」火鍋囉!
▲便當的主菜有鮖鮔乾、滷肉、小卷和臭肉魚乾,都是特色的澎湖在地食材;飯則是地瓜籤飯,一旁的社區居民說著:這是家鄉的好味道!
在享用釜鍋便當的同時,我們早上忙著處理的土窯雞和蔬菜盒也出爐囉!
▲破窯、開窯之後就準備大快朵頤土窯雞了!大家都等不及了呢!
▲香噴噴的土窯雞,我們這組的雞上色得特別金黃,雞肉也十分入味。原先放在盤中的馬鈴薯更是令我們驚豔,搭配上雞油和雞汁,三兩下就被大家掃盤吃光了!
接下來是一個我很喜歡的活動,澎湖地區的婦女們有「蒙面」的傳統,主要是為了適應澎湖特殊的天氣狀況,而形成的特殊打扮。早期因為婦女需在潮間帶捕魚或是田野間從事農作, 露出的皮膚很容易受到強烈的日曬傷害,因此出外勞動時習慣將眼口鼻部位都蒙起來,相當有特色。
▲大家紛紛將臉蒙了起來,只露出了一雙眼睛,誰是誰都分不清啦!實在是非常有趣!玩得很開心XD
再來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咾(ㄌㄠˇ)咕(ㄍㄨ)石牆」,咾咕石其實就是珊瑚礁的石灰岩,過去澎湖的民宅牆大部分都是使用咾咕石砌成。由於澎湖的風大又帶有鹽份,可能對植物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居民會利用咾咕石在住宅菜園旁邊圍起矮牆擋風,此種澎湖特有的建築方式被稱為「菜宅」。
▲可以看見許多有孔隙的珊瑚礁岩,咾咕石是澎湖非常常見的一種建材。
▲咾咕石牆體驗活動,讓大家動手DIY,學習如何利用它自然的角度疊砌成一道圍牆。
▲看似簡單,但其實要將咾咕石們組合成一道牆也是不容易的工作,經驗豐富的長者在判斷時都很快速,果然是熟能生巧!
畚箕井,許多人可能沒有看過這外型類似畚箕的水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為什麼會有畚箕井?它主要是盛行在一些地勢低窪、水位高的地區,本次來的湖西社區就是一個非常多畚箕井的地帶。因處低窪地區,四周都是高地,下雨時常會淹水;汛期時水位很高,所以往下挖一米就會有水了。
早期這裡也是農業重點區域,需要大量灌溉,特別是在民國41年省政府在此處種旱稻,主要就是因為取水很方便。而畚箕井是用挑著的方式,直接撈兩桶水上來使用。
▲利用扁擔將水桶挑在肩上,畚箕井一般都有緩梯,走下去裝滿兩桶水之後再上來澆水,方便性十足。
體驗完畚箕井汲水之後,我們來到了最後一站:淨灘活動!一行人前往海邊,並準備了數個垃圾袋分裝一般垃圾及回收垃圾,便分頭進行淨灘。現今環保意識高漲,社會逐漸重視環保議題,我自己則是在去年綠島打工換宿後,被當地居民與朋友深深影響,才開始使用環保餐具和吸管,也更深入地了解到愛護海洋、自然環境的行為,對永續環境產生的影響力。
很意外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就有這麼多的垃圾量,非常驚人也令人十分痛心(哭)尤其發現了許多的寶特瓶、一次性餐具、保麗龍包裝等,據當地居民說:「今天撿完,明天漲潮後海灘又是滿滿的垃圾。」聽到這樣的一番話,更加深了我要繼續減塑環保愛地球的決心。
這是我的淨灘初體驗,透過親身體驗,更能更理解到人類對於大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汙染的嚴重性。往後若還有機會,我想我會再多多參與類似的活動,一起將這些垃圾帶離美麗的大自然。
淨灘活動結束後,就是等待讓人垂涎三尺的「高麗菜酸火鍋」囉!這次的湯底也是由湖東社區的居民們自己製作的,滋味濃郁令人讚不絕口,尤其是愛吃酸菜火鍋的我更愛!
口味吃起來與平時吃到的東北酸白菜火鍋不太相同,除了可以拿來煮火鍋,高麗菜酸也可以用於許多不同料理;炒肉、炒魚、煮魚湯等等都十分合適呢!
最後,還是很榮幸初次抵達澎湖,就能有機會參與這樣的活動。現代人的旅遊已經漸漸脫離過往「踩點打卡」的方式,不再僅是拍拍照、走馬看花,而是更深入的了解當地文化。對我而言,在這一次體驗活動中,了解到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新知識,像是澎湖人的主食為高粱米,土窯雞DIY到傳統農事的畚箕井、咾咕石菜宅等,都是有趣又新鮮的體驗。
透過此次活動,也能更加瞭解澎湖半農半漁的生活型態。透過許多傳統的農事體驗,體認到里山里海的精神,尤其在湖東社區感受到了滿滿的人情味;大家的熱情招呼與款待,和提及自己家鄉特色時閃閃發光的雙眼,令人感覺到湖東社區的無限生命力。與大家分享這次的「里海地景回滬力—農事體驗」,有興趣深度了解澎湖文化的人,歡迎與社區聯繫預約報名 :)
聯絡資訊:湖西鄉湖東社區FB粉絲團
報名電話:0913696108(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許政忠先生)
活動資訊:可預約體驗(8人以上),可彈性調整行程,也有潮間帶導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