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生活 | 麻豆−台灣史的精彩小縮影

麻豆,行政區為台南市麻豆區,位於嘉南平原中央,南台灣的水源命脈曾文溪流經,十八世紀時曾是倒風內海(潟湖)港口。


根據荷據時期文獻,「麻豆」一名來源有兩說,一是源自當地平埔族西拉雅語中的「眼睛(Mata)、樞紐(au)」之意, 二是漢人的「碼頭」,兩者皆看得出麻豆過往的重要地位。(更多在地故事:朴子,媽祖留駐庇佑而誕生的城市

隨著時光流轉,曾經活躍的貿易活動,隨著潟湖淤積,堆疊成肥沃土壤,滋養著後來的農業活動。清代漢人在麻豆開始種糖,並引入柚子栽培,日治時期設立總爺製糖所,麻豆更在戰後成為全台柚子的主要產區,以「麻豆文旦」聞名全台。

在柚花綻放的三月走一趟麻豆,造訪乘載著族群記憶跟當代文化的景點,並在清逸甜馨的柚花香味中,回溯這個樸實聚落的豐厚歷史。(到匠生活選物挑選經典柚花產品:台南麻豆農會好物)

台南麻豆盛開的柚花
三月中旬到四月是柚子花盛開的季節,麻豆四處可以聞到酸甜芬芳的柚花香氣

總爺藝文中心

「總爺藝文中心」前身為總爺糖廠,由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於1910年興建,後改名為麻豆糖廠,並在1993年關閉。在當地居民及文史工作者的積極保存下,糖廠園區逃離了被拆除的命運,被公告為縣定古蹟,跟圍繞著的百年樟樹群一同保留。

紅磚洋樓風格的辦公室及餐廳,還有日式木造結構的員工招待所跟廠長宿舍,這些佇立在此超過一世紀的場域經過修復後,重新規劃成展覽空間,提供給台南的大學及藝術團體展出,也邀請國際藝術家駐村創作。

台南麻豆總爺糖廠文化園區
舊糖廠的紅磚辦公室如今化身為古色古香的展覽空間

繞過濃蔭的綠樹,園區也有顏水龍紀念館,展出這位出身台南的「台灣工藝之父」生平、生活用品及藝術作品;糖廠裡沉穩的紅磚牆跟百年老樹開展的綠蔭,彷彿顏水龍溫暖鮮明的筆觸。

台南麻豆總爺糖廠文化中心
總爺文化園區裡濃密的百年樟樹為來往的訪客提供涼爽的綠蔭

蔴荳古港文化園區/倒風內海故事館

與總爺藝文中心隔著一條大路對望的,是位於傳說中龍穴「水崛頭」的「蔴荳古港文化園區」,也是倒風內海港口的舊址。

中研院的考古學者曾在此發掘出豐富的前人活動遺跡及文物,包括器皿、貝殼、荷蘭古銅砲,甚至挖出糯米及蚵殻混合糖水拌成的三合土所建築的古航道。

古港文化園區內的「倒風內海故事館」,以傾斜建築外觀,象徵著船隻出入港口的意象。建築外觀也整合了漢人閩式紅磚,和平埔族式的竹管厝建築型態,代表兩個族群在此區域的融合共生。

台南麻豆倒風內海故事館
象徵著大船入港的倒風內海故事館,讓當代的我們了解台南沿海一代在台灣歷史上的發展脈絡

倒風內海故事館的展區透過情境式體驗互動,重現過往麻豆港的熱鬧繁華景象,展出考古發掘文物,讓訪客藉由物質遺跡看見滄海桑田的時空變異,了解在此生活的前人足跡。(從器物認識台灣文化:台灣常民清掃道具 平凡中的不平凡

麻豆三元宮

談及麻豆廟宇,多數人會想到的是打造出十八地獄的「代天府」,不過,實際延續著早期麻豆在地信仰的,是「麻豆三元宮」。

麻豆是過往西拉雅平埔族的聚落大社,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三元宮,最初是平埔族的「公廨」,祭祀西拉雅人的祖靈「阿立祖」,也稱為「尪祖公」。後來漢人勢力崛起,尪祖祠被移到廟宇後方,三元真君則躍上祭祀主位,其中「三元」二字,據文獻推論,便可能是由「尪」拆解而來。根據三元宮廟方資料,2007年時阿立祖降駕指示要重建麻豆公廨,並於隔年完工。

台南麻豆三元宮
從西拉雅平埔族公廨轉變為如今的漢族廟宇,麻豆三元宮呈現了台灣族群變遷

今日,造訪三元宮時,別忘了走到後方拜訪這座祭祀西拉雅族祖先的廟宇,裡頭沒有神像,只有象徵神體、裝著聖水的「壺」,並供奉著檳榔與清水。三元宮也在2019年時,恢復舉辦中斷69年的西拉雅夜祭,再現曾經在此活躍的平埔族文化。

除了代表麻豆當地重拾曾經的平埔族信仰,三元宮本身的廟宇藝術也非常精彩;被文化部欽點為「國寶大師」的剪黏師傅陳三火,曾在2001年廟宇修建時,以京劇劇碼「薛丁山過蘆花河」及「長坂坡之戰」為題,為三元宮創作了兩幅活靈活現的玻璃剪黏巨作,是彰顯地方特色的心意。(看更多:從廟宇做到神像-剪黏國寶大師陳三火

台南麻豆三元宮陳三火剪黏作品
國寶剪黏大師陳三火在三元宮正殿創作的作品,在長坂坡上作戰的將領與馬匹皆具動感

曾經在麻豆活躍的平埔族、荷蘭人、漢人、日本人,從建築、宗教及考古發掘中,留下了他們足跡。拜訪麻豆,在品嚐香甜柚子跟綿密碗粿時,記得留時間給這些濃縮台灣歷史長河的地點,親見島嶼往昔的風華。

(撰文:Yining Chen)

跟著匠生活認識更多深度台南:【本文獲得匠生活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