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六龜寶來一帶,位於中央山脈與高屏平原接壤的荖濃溪縱谷間,最早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接著客家人進駐,開啟了種茶、煉樟腦與伐木產業,後來更成為通往南橫公路上的必經聚落,人潮與交通絡繹不絕。
六龜在經歷產業更迭,以及2009年八八風災的重創下,過往榮景逐漸淡出;不過,經過十多年的修身養息,六龜正以當地深具歷史的獨特台灣山茶,還有今年重新開放的藤枝國家公園,寫下在地發展的新篇章。
需要攀上樹才能採集的台灣原生種山茶,是帶動六龜復興的重要物產之一
攀樹採集才得山茶葉
種茶、製茶是六龜早期盛行的產業,位於丘陵地帶的六龜新發里最多曾有二、三十間茶廠同步營運。當時普遍種植金萱、烏龍茶種,原生的「山茶」不被視為有經濟價值,只有少數農家少量自製自飲,或用來祭拜神明。
早期受限於技術限制,山茶澀味較重,多以茶農自製自飲為主
長在台灣中部以南丘陵地區的山茶,是台灣原生種,早在三百年前、1717 年的《諸羅縣志》中即有相關記載,在 2009 年訂下正式學名「Camellia formosensis」。根據林務局的調查,目前發現最高齡的野生茶樹,已有超過八百年的歷史,而位於國有林地裡的山茶,也都在六龜一帶的森林裡生長了至少一世紀。(追蹤全台好茶:顧瑋的島嶼味覺地圖 - 三峽碧螺春)
最早在六龜一帶成立採茶工班的華興茶行,是南投鹿谷移居過來的製茶匠人世家,新一代接班人劉士輔,是山茶專家,領著我們驅車前往靠近藤枝森林區的茶園一探究竟。
從半山出發,沿著蜿蜒山路開了近 40 分鐘,才抵達劉士輔口中「比較近」的茶園;跟著他走進樹林間,經講解後才明白,原來身旁一棵棵高過成人的樹木,都是山茶樹。
進入半山區後,還要再步行走入樹林裡的茶園
屬於喬木的山茶樹,生長在南台灣溫暖潮溼的森林之間,最高可達十公尺、約三層樓高,只有資深採茶匠人如劉士輔,才能快速辨識出哪棵是茶樹;接著他便手腳併用地攀上樹去,採下樹枝前端的一心二葉。
劉士輔說,許多山林裡的老茶樹甚至會長在懸崖邊緣,專業採茶工人得穿戴繩索裝備,爬上樹後踩著較為粗壯的枝幹,才能摘到山茶樹頂端的茶葉,十分珍貴。
華興茶行的劉士輔輕巧地爬上茶樹摘取枝葉尖端的嫩芽
蘊含台灣山林氣息美味
野放生長於山林間的山茶,不必修剪也不灑藥施肥,只靠雨水滋潤茁壯,沒有農藥殘留,符合現代人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對環境的影響也降到最低;在中央山脈南端的山頭長成的原生種山茶,完整保留了在地生態特色。(青年返鄉轉型有機茶園:用好茶說宜蘭的故事 - 正福茶園第四代游正福)
農委會林試所不斷研究山茶的特色,發現山茶所含的兒茶素、果膠質、花青素及其他微量元素,都比一般茶葉高,且反覆多次沖泡都能維持風味。
當代的製茶技術,能夠完整保存台灣山茶的營養價值,並展現山茶的獨特風味
過去,因為野放山茶的青澀味較重又受限於技術,山茶並未製成經濟商品;而隨著製茶技術的純熟,當前工序已經能成功獨立調整烘茶的溫度、時間,及發酵程度,減少破壞茶葉含有的微量元素,降低苦澀感。山茶製成半發酵的青茶,能喝出清爽帶花香的甘甜,製成紅茶入口則溫和圓滑,清潤馨香。一杯山茶,是台灣南部茂密森林生命力的呈現。
製成青茶的六龜山茶,沖泡時散發典雅的白花香氣,入口回甘
華興茶行的六龜山茶產品,在 2018、2019 年拿下食材界米其林- iTQi 比利時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的二星,前兩年也在法國 AVPA 國際茶葉大賽上獲獎,證明了富含台灣山林野韻的山茶好滋味。
山茶帶動地方創新
六龜山茶也在當地返鄉青年的推動下,成為創新產品與活動的推動力。
「欣園製茶」的「阿勇」徐盛暘,四年多前回家接手家中製茶事業,除了開設採茶、製茶等體驗遊程,更思考如何讓山茶進入生態循環中,如將沖泡過的茶葉曬乾製成枕頭,也正在開發天然防護液,希望讓採茶時淘汰的葉梗重新利用。
曬乾的山茶葉蓬鬆乾爽,散發淡淡茶香;欣園製茶藉此發想出循環利用妙方
欣園製茶與同為青年返鄉創立的「Wish興旺烘焙」聯手,以山茶紅茶與青茶製作出「山茶鮮乳捲」與「福龜餅」;福龜餅以「福氣歸來」為名,餅皮加入磨碎的山茶粉,內餡由混合山茶的豆沙包裹麻糬,是六龜才能品嘗到的山茶點心。(台灣茶華麗變身:三位製茶匠人新世代,帶來台灣茶摩登革命)
Wish興旺烘焙結合六龜山茶,推出獨特甜點「福龜餅」、「山茶鮮乳捲」及「山茶蜂蜜蛋糕」
山林間野放的六龜山茶,不只是台灣山林自然生命力的寫照,也反映了六龜的土地與歷史,堅忍活力,展演著純真本色。
(採訪撰文:Yining Chen ;攝影:邱家驊)
台灣在地深度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