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陽光從山頭灑落,點亮池上阡陌的稻田。(Photo/山上影像)
位於花東縱谷的池上,地處兩大板塊交會的斷層帶;斷層帶至今仍活躍的地質活動,成為天然的「翻土機」,將深埋在地底的礦物質推向表層,積累成肥沃的土壤,並抬高地勢,形成特別適合栽種稻米的地理條件。(延伸閱讀:泔米食堂 - 用米說台灣的故事)
池上在日治時期正式導入水利灌溉系統,引用流經卑南溪的高山融雪灌溉,讓池上成為全台知名的米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輪轉,也內化成在地人的生活方式。
與大自然共生息的生活方式,是池上最美的風景。(Photo/山上影像)
藝術家蔣勳說,他在池上找回了自然的秩序,與土地重新連結。近十年來,池上成為不少返鄉遊子與島內移民的歸屬,他們在此感受山的脈動、水的流向、日光的起落及萬物的消長,並與來訪的遊客分享池上的故事。
曬穀場話桑麻工坊 Buda Banai
回到家鄉的姐妹,在池上開了一間咖啡館兼在地農產選物店,以爸爸的名字 Buda-阿美族語意為曬東西的地方,加上媽媽的名字 Banai -意為稻穗,組合成在空地曬稻穀的豐足鄉村意象「曬榖場」,展現池上深厚的農業文化。
池上在 1970-90 年之間,被規劃成養蠶示範區,種植桑樹養蠶,並出口大量蠶絲製品至日本,後則因中國養蠶業崛起而被取代,曾高達 200 公頃的桑樹田也逐漸荒廢。
大面積種植桑葉養蠶取絲,曾是池上的重要產業。(Photo/曬穀場話桑麻工坊)
為了不讓盛極一時的種桑養蠶產業消失在大家的記憶中,兩姊妹重新利用大片的桑樹,開發出獨家的「桑葉茶」;將手工採摘的無毒桑葉,以傳統製茶方式處理,經歷清洗、蒸青、揉捻、日曬、炒菁、培茶等步驟,製作出無咖啡因又帶點抹茶清香的桑葉茶,熱泡溫潤回甘,冷沖清爽消暑。
將桑葉依製茶手法處理,做成無咖啡因又具有天然草香的「桑葉茶」,成為曬穀場的招牌產品。(Photo/山上影像)
他們也將池上的好米磨成粉取代麵粉,再加入桑葉茶粉烤出無麩質的「桑葉米蛋糕」,口感鬆軟輕盈,令人再三回味。
到「曬穀場話桑麻工坊」喝茶吃蛋糕,跟曬穀場一家人聊聊當地鄉土故事與人文風風情,是到池上作客的樂趣。(延伸閱讀:三位製茶匠人新世代,帶來台灣茶摩登革命)
沏一壺清香的桑葉茶,搭配鬆軟的米蛋糕,享受池上的靜好時光。(Photo/山上影像)
Bike DE Koffie 米貝果/老窗雞蛋糕
Bike DE Koffie 座落在池上火車站旁的白色老平房,復古木門旁停著一台黑色腳踏車,是老闆阿洋創業初期在路邊賣咖啡的好夥伴,現在則成為米貝果的招牌。
以老屋改建的Bide DE Koffie,販售每天現烤的米貝果。(Photo/山上影像)
混合了卑南族與客家人文化的阿洋,探索著如何更貼近土地,他用池上米製作Q彈有嚼勁的貝果,並融入不同的在地口味:初鹿鮮奶、鹿野紅烏龍、紫心地瓜、海鹽,甚至是客家擂茶,並將台東鳳梨熬煮成酸甜果醬,與米香的貝果是絕佳組合。(延伸閱讀:台味轉譯-在地食材入甜點與調酒的高手)
每日變換口味的貝果,抹上鳳梨果醬,香酥酸甜令人意猶未盡。(Photo/山上影像)
除了販售每日現烤的米貝果,他更在每天下午放學後,為池上小朋友們製作雞蛋糕;加入產地直送的初鹿鮮乳跟牧野農場放牧雞蛋,平價販售,讓在地的孩子們能用經濟的花費,品嚐專屬於台東縱谷的美味。
阿洋更為剛下課的池上小朋友們提供新鮮初鹿牛奶做的雞蛋糕。(Photo/山上影像)
他說:「我希望以食物為媒介,讓大家看見土地的故事跟文化連結。」熱情滿滿的阿洋近來更將觸角延伸至自製的陶製食器,參考考古出土的史前陶器樣貌,期待復刻出乘載著台灣文化的手作器皿,讓故事繼續流傳下去。
復刻在地原住民文化的手作陶器,是阿洋進行中的新計畫。(Photo/山上影像)
稻米原鄉館
從 197 縣道轉進池上著名的伯朗大道之前,會看見路旁的一棟雙層紅磚房,這裡原是池上農會廢置的舊倉庫,現在則是地方文化展覽空間「稻米原鄉館」,由池上萬安社區的居民們共同經營。
稻米原鄉館展示池上萬安村的在地故事,並販售當地小農的農產及加工品。(Photo/稻米原鄉館)
萬安社區早在 1995 年便導入有機自然農法,同步推動社區營造,他們推出了由農家帶路的生態導覽、手作行程,更在稻米原鄉館裡策劃展覽,介紹社區人文及地景。2021 年他們以「牛」為主題,分享在池上辛勤農作的長輩和水牛夥伴的生命故事。
寬敞挑高的室內空間,以在地的斗笠稻草裝飾,呈現質樸溫暖的風格。(Photo/稻米原鄉館)
來到稻米原鄉館不能錯過的,還有農民們剛收割碾製好的新鮮有機米,及當地婦女手工自製的加工品如醃梅子、蘿蔔乾、洛神蜜餞;也提供在地好米製作的農村割稻飯,跟小農栽種的有機檸檬、百香果搭配鹿野無毒紅烏龍所調製的稻田茶飲,更能試試手作的「米珍珠」,配著陽台望出去的金黃稻米田用餐,最是愜意。
從稻米原鄉館的二樓往外望,能看見伯朗大道的稻浪風光。(Photo/山上影像)
(採訪/撰文:Yining Chen;圖片來源:山上影像、曬穀場話桑麻工坊、稻米原鄉館)
更多台灣小旅行提案:【本文獲得匠生活授權刊登,原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