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千段崎古道手作步道活動體驗。Hood To Coast 探索隊-手作步道系列活動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18.jpg

你聽過「手作步道」嗎?我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是從朋友的口中;那時他去協助嘉明湖的步道施作,我們才發現原來有一群人,正在做這件辛苦且偉大的事。

所謂的手作步道,其實就是以「手工」的方式來維護步道。手作其實是一種精神,重點是以「手」能做的角度去思索步道的設計、施作與維護。如何就地取材、使用在地的手作工法,並且以不傷害環境的方式去維護與修復步道。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自2006年以來,引進了美國阿帕拉契山徑步道志工經驗,多年來深耕在步道手護的願景。希望可以透過相關的活動,來讓大家重新定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73.jpg

這次我們有幸被Hood to Coast Taiwan邀請,擔任手作步道系列活動的推廣大使,希望能從人文、歷史與自然三者間不同的觀點出發,來深入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Hood to Coast 人車接力賽」源自於美國,在世界各地舉辦大大小小的接力賽事,自台灣站開辦以來,以「一生必跑」、「越山向海」為號召,讓跑者在與隊友一同跑步的過程中飽覽山與海之美。

今年原訂要舉辦第五屆賽事,很可惜因為疫情影響而取消了;不過與千里步道協會共同舉辦的系列活動照常舉辦,讓大家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認識Hood to Coast會經過的賽道。在十月中時,我們已經參加了系列活動中的其中一場:新竹石峎古道的走讀活動,行於國家綠道的樟之細路上,沿途也看見了許多手作步道的痕跡,這次輪到我們來親身參與施作,內心滿是興奮之情呀!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8.jpg

|志工相見歡|

當天早上大夥兒先在南外社區集合,早晨要先進行南外社區巡禮,參訪一下這個社區之後才會進到今天的施作項目。這次來一同參與手作步道的成員,在活動開始之前一一向大家自我介紹。有的人說:「因為我老婆想來,所以我也出現在這裡。」

有些人則是:「因為活動看起來很有趣,就拉我朋友一起來了。」「我是看了Melissa的介紹才來的。」有人這麼說著。太令人感動了吧!或許每個人來到這裡的原因不同,但想必都是想為步道盡一份自己的心力,這樣子有志一同並齊聚一堂的感受真棒。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21.jpg

「大家一起完成手作步道最終回,將來的步道能更完整地呈現,相信大家一起參與後會是很美好的回憶。」村長說。

這次我們要維護的步道叫作「千段崎古道」位於北埔鄉的南坑村,過去為全新竹縣最長的石階步道,總共有1,413階;長長的階梯綿延不斷,如同天梯般通往天際,因而被稱為「千段崎」。然而後來因為土石沖刷和開發產業道路後,僅殘存400多階,所剩無幾,因此需要眾人合力來重整並修復步道。

階梯的最上方則是著名的南外天空之城——姜家大院,號稱為全新竹縣最高的三合院。姜家人在60年前以編竹夾泥牆的方式建造,後來才改建為紅磚屋,這幾年在社區共同地努力修復之下,使得姜家大院的風華再現,將過去重要的歷史場景重現在眾人面前。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1.jpg

接過村長的麥克風後,千里步道協會的副執行長——徐銘謙老師在台上和大家說明這次手作活動的願景。「你們是今年的倒數第二梯次,大家應該參加到最有成就感的一梯,就是來收割的……」說到這裡,大家一陣哄堂大笑。

「開玩笑的啦。」幽默的他一下子就把氣氛炒熱了起來。「作步道這種事情是前仆後繼,不可能靠一個人、一次就可以把整段步道修復完成,本來就是需要大家的幫忙。」事實上,步道從原先殘缺的樣子到今天,已經花費了三年的時間修復,我們已經是千段崎手作步道的末段班了。由於過往有許多石頭掉落,過去的幾個梯次要從山下扛石頭和用背架背石頭上去,我們已經不需要這麼做了,相較之下比較輕鬆一點點,這可以說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經典寫照呀!

 

· · ·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45.jpg

接下來就由荒野保護協會的導覽員「阿勃勒」帶著我們進行社區巡禮,南外社區位於北埔鄉南邊,由南坑和外坪兩個村落組成,居民多數為務農人口,大多以半退休的方式從事農作。這裡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都是由在地居民齊心打造,像是生態池、步道隘寮、百年拱橋等等,同時也是一個以「蝴蝶」為主的特色社區,每年蝴蝶季總是有大批的人潮來賞蝶,「蝶村」的稱號因此聲名遠播。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48.jpg

▲ 阿勃勒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千峰草」,又名「接骨草」,斷了之後還可以接回去,太神奇了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 (1 - 2).jpg

一走入蝴蝶生態池,大家都驚呼出聲:「蝴蝶也太多了吧!」眾多不同種類的蝴蝶們翩然起舞,穿梭在植物和人群中,實在是太令人驚豔的景象了。好久沒有看到這麼多蝴蝶了呢!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3511.jpg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4361-2.jpg

沿途阿勃勒老師樂此不疲地向大家介紹這裡的植物及生態,好似各式各樣的植物都難不倒知識淵博的他,喋喋不休地向我們分享。近年來南外社區發展出許多深度旅遊的活動,像是客庄農村生態體驗、蝴蝶生態導覽,還有特色的農食風味餐等;透過社區巡禮的過程,讓我們更加認識南外這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也對於待會兒要前往的千段崎古道有了更多的認識。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4445.jpg

▲蝶村的名號真是名不虛傳!走到哪兒,都有蝴蝶陪你悠遊。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71.jpg

▲ 社區巡禮告一段落後,就準備出發前往千段崎古道!

 

· · ·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3531.jpg

|手作步道工具說明|

手作步道的核心精神,就是使用簡單的工具、就地取材,透過眾人合力,以符合周邊自然環境和文史特色的工法來修復步道;依照每個步道不同的環境和地質生態,因地制宜地善用現地材料,提倡環境永續的一種方式。

活動開始前,步道師向我們解說今天會用到的各種工具。依照功能性的不同,有寬鋤、窄鋤、撬棒(Bar)、十字鎬、槌子、圓鍬、砍刀、小丁和小三等工具,以及拿來搬運大石頭的網袋和收集土石的畚箕。看到眼前這些工具,說真的腦袋一片空白,沒有概念待會要如何運用和操作;接下來,就由步道師帶領著我們踏入手作步道的世界吧!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82.jpg

因為大部分的工具都是由鐵器所組成,使用時最重要的就是先確認鐵器是否牢固,操作時舉起來之後往下挖掘,記得不要高舉過肩,舉過高的話不慎砸下來可能會受傷,也有可能不是落在自己想要的位置。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3543.jpg

▲ 鋤頭最常使用的工作內容是收集土石之後收集於畚箕中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81.jpg

步道師教導我們該如何以安全的方式運送工具,例如可以將鋤頭從背包拉環中穿進去,掛在背包上。十字鎬使用時一樣要注意鐵器的部份有沒有穩定,因為下面較寬、上面較窄,如果發現有鬆脫的話稍微敲兩下即可;跟鋤頭差異在於鋤頭適合處理沙子較多的鋪面十字鎬處理土石比較多的。如果有石頭想要鍬起來的話就可以運用槓桿原理。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3557.jpg

再來要介紹一個最常用到的工具,叫作撬棒(Bar)。它的主要功能有三個,第一個是使用尖端處來引孔——有時候要在步道上放橫木時,要先將木樁打入土裡之前,會先在地板上引一個孔,第二個則是當步道上有些樹根需要處理時,可以用它來斷根。

講到最後一個功能時,老師問了大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有人知道是什麼嗎?」結果我們這些學生一片靜默,他這才開口:「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移動地球。』將Bar插進去石頭根部後,便能運用槓桿原理來移動大石頭,是今天會不斷使用到的技巧。在階梯修好時想要微調,但無法移動時也可以使用bar來調整。」大家聽了之後點頭如搗蒜,待會實作到底還記不記得......我想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86.jpg

▲ 運送較大的石頭時,會使用白色的網袋由四人一起搬運,志工們請我坐上網袋感受一下,這時候內心還真的有點緊張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88.jpg

▲ 沒想到四人輕而易舉地就將我抬起,「這石頭還算輕呢!」讓我聽了莞爾一笑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94.jpg

▲ 每個志工夥伴們都要戴上安全帽以及手套

介紹完工具之後,即將要開始今天的工作了。志工們被分為幾個小組去施作不同的區域,最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幾顆大石搬運到步道上,作為待會修復步道使用的材料。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06.jpg

▲ 除了白色大網籃之外,也有另一個尺寸較小的網籃,適合兩人使用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18.jpg

▲ 親身體驗搬運石頭的工作,才發現真的不容易,需要有策略性地慢慢搬運,也很考驗夥伴之間的默契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4491.jpg

接著我們小組定位好,看著眼前的一個小小的區域,步道師告訴我們:「今天的工作區域就在這裡。」我們這組主要的工作就是讓階梯面變得更平穩好走,原本步道上的有些階梯踩起來搖搖晃晃,或是有些歪斜、不夠穩固,就必須將整塊石頭用bar挑起,在原階梯下方塞滿土石,固定住之後再將石頭擺放回原位,加強石頭之間的結構性。

助教告訴我們:「上一梯次完成後,發現這一塊仍然會移動,所以補救的方式就是靠大大小小石頭們的堆疊,一直到石頭彼此連結、卡住。由於階梯會經過不斷的踩踏,在這過程當中如果沒有保護好它的話,就有可能一點點的移動,最後垮掉。」原來是這樣慢慢地做調整的,手作步道真的是一個需要細心和耐心才能勝任的工作啊!

20160416-211016 手作步道C3 _148.jpg

20160416-211016 手作步道C3 _122.jpg

為了待會調整步道能夠更快速、方便,我們小組一開始先收集許多石頭,排成一條線由前方傳遞石頭到後方的方式進行,我們都笑稱自己是「高效率的產線」,傳石頭的速度飛快。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4513.jpg

手作步道活動是一個十分重視團隊精神的工作。在施作的過程中,除了要互相幫忙之外,也要注意彼此的安全。若是手上拿著工具時,如果忽然有同伴呼喊自己,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揮到自己或他人。

「大家在操作時一定要注意周邊有沒有人,互相提醒一下。要仔細確認彼此的安全。」千里步道協會的助教叮嚀著我們。「待會步道上很狹窄,所以工具放置在邊坡,也要小心不要踩到工具,彈起來可能會受傷!」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51.jpg

收集完石頭之後,就是要開始將不平整的石階做調整。我們一人用Bar將大石挑起、其他人將小石子放進空隙中,一旁的夥伴忙著刨土並收集在畚箕中,多人一起分工合作地將石頭調整至一個平面。使用大量不一樣大小的石頭不斷堆疊卡住,其實都是為了要保護上方的那塊石階,當天氣不好下雨時,被雨水沖刷下來的量就會被消能,不會造成下邊坡持續的被沖刷。

有的時候石頭過大,還需要用槌子把石頭敲破,這個動作雖然很舒壓,但沒敲幾塊我手就已經痠了.....說來容易,做起來是非常累人的,大夥兒不一會兒就滿身大汗。光是刨土就得花上不少力氣,將土石塞入縫隙之後還要用力將它們敲實,確保裡面有穩固的卡住;這些動作都只是在調整這麼多階梯的其中一階而已,需要用到的土石比想像中的還要多上許多啊!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59.jpg

當遇到了頑固的樹根時,或是刨完土之後發現下方還有巨石,這時候又要考驗大家組裝的能力了——如何找到大小合宜的石頭,並將鋪面重整為一個平面,除了出勞力之外也要動動腦。擺放完石頭後,步道師會請我們在上面踩一踩,如果發現還是不穩的話,就得再調整一次,直到它穩固為止。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75.jpg

關於階梯的深度其實也有一番學問。過去因為有扛著扁擔的挑夫會走這條路線,因此步道的高度平均大約都是13公分,走起來才會較好走。而平常健行時走在步道上,會覺得走起來會感覺不太順、卡卡的,其實是跟「階梯的深度」有關聯。

「兩個階梯的高度加上階深落在65-70公分之間,走起來會比較順。因為有些路面過小,踩一階或兩階都很尷尬。」步道師說。「搭配上剛剛說的深度,如果階梯的高度很高,深度又短的就會不太好走。為什麼有之字型的步道也是因為這樣,減緩坡度之後才會好走許多。」

「哇!原來是這樣!這些關於階梯的知識以前都不曉得,真的長知識了!」我跟Mao聽完之後點頭如搗蒜。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32.jpg

▲ 這次大家施工的工區都很鄰近,每一組被分配到的工作不同,大家都各自在自己的工區努力著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61.jpg

在施作的過程,我們會設身處地去思考:「如果我今天是行走在步道上的人,下一步的踩點在哪裡?」我們下一個要修復的地方,就是左側的邊坡,走在那裡時會因為感受到懸空的不安全感,便忍不住往內側較平的區域走。邊坡由於長期被雨水沖刷而崩落侵蝕,石階下的地方有可能會被掏空,人再踩上去就會整個崩掉。

因此我們要做一個砌石駁坎保護住側邊,這邊的作法則是要為了確定土石沖刷的情形能被控制,會找一個很大的石頭種到土裡,來增加它的穩固性;再往上使用許多的石頭慢慢回填,做成一個護坡,如此一來人跟人交會時可以更安心、更安全。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57.jpg

最後驗收成果時,看著原本的步道被我們調整成更好走的樣子,內心覺得好感動。雖然說原本的路我並不會覺得特別「難走」,但經過調整之後才發現:原來差異這麼大!原本不平的路段,幾乎都變得平整了,走起來順暢許多。而一旁的砌石駁坎築起來後,也不再會有不安全感;這就是我們大家今天一起努力的成果!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77.jpg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83.jpg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85.jpg

▲ 第五梯次大功告成,大家都辛苦囉!

 

|體驗心得結語|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80.jpg

一整天下來,我們每個人都髒兮兮的,全身都是手作步道的痕跡——黑黑的指甲、黏滿沙塵的屁股,還有身上東一處西一處的泥土,但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掛著心滿意足的笑容。

我們這個小組當天大約完成了10階左右,活動結束時每一個小組的成員,都要上台分享參與活動的心得。徐銘謙老師說看我們對於成果的「數字」沒有什麼反應,事實上一個下午完成10階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了。而第五梯次整個的工項成果總共完成了石階調整/重做32階、1個砌石駁坎(長140*高95 cm)以及路緣石13.6公尺,我們真的很棒!

在真正開始活動之前,我跟Mao天真地以為作步道是進度飛快的一件事情,沒想到完全跟我們所想的相差甚遠。步道的修築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3秒鐘就走過去的步道,卻要經過一個下午的維修與重組,除了要注意下雨時水的流向之外,還要注意石頭擺放的角度;做步道真的是個勞力活,但當辛苦了一個下午,最後終於完成時,那心中獲得的成就感是無可取代的。

 

❝ 雖然成果小小的,但每個人都有貢獻和付出,讓大家認識步道手作,就是一個開始。❞

 

Hood to Coast_千段崎古道_手作步道_千里步道協會-193-2.jpg

村長說:「希望步道修復完成後,將來會有很多人來走走。記得告訴大家,這是我在這裡揮汗作成的。」

 

這幾年來,也因為走入山林,發現自己對於腳下的土地有更多的情感認同。手作步道是一個能使我們與土地連結的方式,透過親力親為的施作過程,讓我們更加了解到原來習以為常的步道是那麼的「不簡單」。我也從一個常走在步道上的人,變成「親手作步道的人」,從中體認到完全不一樣的思維和思考角度;我們今天所想的都是「如何讓之後來到這裡的人,能夠走得更舒適、方便」。

一條古道所承載的,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重上許多。那重量已無法由天秤衡量,如同它所承載的歷史——是由無數過往的商人、旅人們,早年搬運桂竹、造紙發跡,人來人往的腳印踩踏而成的。年年月月累積的手作步道活動,為的都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使這些地方重現當年的風采。如此紮實、一步一腳印地調整步道,是非常大的工程,想到這裡就對前幾梯次志工們的付出肅然起敬。

知道遠方有這樣的一群人在努力,往後走在步道上時,更能夠共感他人的辛苦與付出,想必今日的手作活動,一定也能遺留一些種子在眾人心中,慢慢發芽。

IMG_0234.JPG

IMG_0236.JPG

延伸閱讀

【生活記事】一張15年前的空拍照,喚起兒時記憶:美濃三合院老家的純真年代

山女孩_農航所推廣_美濃-1.jpg

【嘉義|阿里山】塔山下的山豬部落。鄒族部落遊程體驗。兩天一夜行程

山女孩MelissaxMao冒險生活_阿里山_鄒族_塔山下的山豬部落_部落行程體驗分享-81.JPG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