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蘊含的大地記憶:種回布農小米的台東蓋亞那工作坊

生活在台東崁頂部落的蓋亞那工作坊,把過往生活中的原始食材一一種回土地,也成為現在餐桌上的主角,傳遞屬於他們的豐盛美好,也延續著部落記憶。


蓋亞那工作坊花了超過十年時間,讓布農族以往的主食小米復耕,重新生長在部落的土地上,並透過傳承的飲食智慧、與生俱來的美感,策劃一場場滿足五感又能認識布農文化的餐桌。

他們更自主田調,在耆老的口述歷史中,爬梳部落遷徙足跡、氏族及姓名之間的關聯,舉辦專門給居民回首的「崁頂百年」展,讓崁頂布農族人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給旅人滿滿感動的同時,也不禁想著:我知道自己的故事嗎?

台東布農族蓋亞那曆曆小米餐桌
蓋亞那工作坊策劃的「曆曆小米餐桌」,帶旅人從認識部落文化脈絡開始,結合採集作物、藤編手作元素,最後共食同歡。

小米紮下的根 一家人透過飲食傳承復興

這場限定的「曆曆小米餐桌」,由台東海端鄉崁頂部落的蓋亞那工作坊主辦,從聚會所開始,我們踏上了奇幻旅程,還交派了任務:晚餐用的盤子自己動手編,也要協助採集食材作物,最後在小米田旁的大地餐桌,與來自各方的新朋友,結下共食一飯的緣。(延伸閱讀:用物見心 匠心演繹的自然材器物

台東布農族蓋亞那曆曆小米餐桌
自己用的餐盤自己做!Ibu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把藤纏繞成盤,再綁上葉子寫上名字為識別。

作為串連部落、轉譯文化給旅人最關鍵的靈魂角色,蓋亞那工作坊以布農族語「Kaiana」音譯得名,意思是「吊掛」,像是懸掛的物件、飾品或小米等等。

小米是布農族的傳統主食,更是家的味道。在土地面積有限、飲食習慣改變,小米逐漸被稻米取代,某次一位懷念小米飯滋味的長輩來到蓋亞那,天國爸與金蕉媽拾起家中的小米煮出一鍋,長輩吃了深受感動,就此成為他們的起點,不能讓小米消失,也以「Kaiana」激勵自己透過飲食來傳承文化,也留存日常生活的記憶。(延伸閱讀:泔米食堂 - 用米說台灣的故事

台東布農族小米飯
蓋亞那用柴火煮成一鍋小米飯,得不斷把小米的黏性拍打出來,才能有如此嚼勁。

首先,來到「Pasibutbut」八部合音發源地的崁頂部落,天國爸在聚會所迎接,邀請每個人自我介紹,天國爸迅速分出聲部,指導大夥親身體驗一段八部合音,讓部落聽到我們響亮的招呼。

「當老人還在的時候,要不斷傳給下一代。」天國爸說,在不忍文化流失的起心動念下,他們開始介紹環境,讓旅客不只看到美好風景,還能學習在地文化。天國爸的女兒 Ibu 也與部落年輕人加入導覽行列,訴說自己的故事。(延伸閱讀:百年台南關子嶺泥漿溫泉,傳承獨家旅宿體驗

踏上百年足跡  讓更多人拾回自己的故事

跟著部落青年的腳步,我們來到已有超過 60 年歷史的老屋「崁頂 3062」,裡頭展示崁頂部落的由來、各氏族與族群的分布圖,以及 2018 年崁頂百年展的珍貴紀錄,這一切的推手就是蓋亞那的 Ibu,身兼蓋亞那廚娘與織女的她,上一秒還在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用藤纏繞成裝肉裝菜的餐盤。

「百年了,我們可以做什麼?」Ibu 回憶當時初衷, 多數部落僅有口述歷史或工藝器物,如果沒有人回溯及文字紀錄,過往的故事就會淡忘消散。能做的,就是集結零散的故事,讓後代透過圖文影片,看見不同時代背景下卻血脈相同的親人,如何在此落地生根。

台東布農族蓋亞那曆曆小米餐桌
Ibu從空拍圖向大家說起崁頂的故事,以及展覽之後如何影響更多的人溯源紀錄自己的過去。

在天國爸耳濡目染下,Ibu 與青年夥伴一起著手投入田調訪談,走到山上看獵人的獵徑、找到耆老的傳統家屋,聽他們娓娓道來當時如何跟家人遷徙至現在的崁頂部落,更整理出 13 個氏族族譜,讓人知道自己姓名蘊含的生命意義。

「有人說:『我從來不知道家族的故事,感謝你們,讓我知道我是有故事的人。』希望每個十年,我們都能紀錄這一切。」Ibu 感性地說。

親手採集作物 共作共食又共感的小米餐桌

聽完崁頂的前世今生,我們朝小米田移動。現在雖不是小米的季節,但一路上旱稻、樹豆、咖啡、印加果相伴,且幾乎都出自綠手指金蕉媽之手。隨後 Ibu 掏出卡片,讓我們抽選要採集哪種作物,才發現週邊圍繞著菁芳草、刺蔥、蕗蕎、翼豆、四葉碎米薺等多種草植,都將化為小米餐桌上共享的菜,還有金蕉媽特製豬肉湯的天然調味料。(延伸閱讀:顧瑋的島嶼味覺地圖 - 馬告

台東布農族蓋亞那曆曆小米餐桌
採集完抽選到的作物拿給Ibu,她化身移動知識庫,分享著這些植物布農族人會怎麼吃、如何種回土地的故事。

曆曆小米餐桌以「小米歲時曆」作為餐桌設計的主軸,天國爸一邊分享環繞小米的各種日常,以及農耕相關的歲時祭儀:開墾、播種、進倉、除草到射耳祭,一邊對應時序的餐食佳釀陸續上桌。以玉米和芋頭作的前菜、保護小米的炸野菜,蓋亞那招牌小米飯則搭配布農泡菜,以及現場燒炙香酥可口的豬肉,一起豪邁登場的還有荖葉酥烤豬肋排,直接拿起來咬就對了!

台東布農族蓋亞那曆曆小米餐桌
入座時與稍早手編的餐盤重逢,已經美美地擺上前菜,自然材餐具及小米曆菜單點綴,還沒吃就感受到滿滿用心。

台東布農族蓋亞那曆曆小米餐桌
天國爸一邊分享小米曆的日常活動時,餐桌上也依序擺滿「慢慢發酵的」、「山上給的」的各種美食,讓人分心又難耐啊!

氣氛正酣時,崁頂歌謠班的 12 位歌手入場,獻唱八部合音及古調,我們聚精會神欣賞他們專注吟唱的歌聲及身影。歌聲漸歇,Ibu 向我們介紹歌手是哪位部落的長輩或夥伴,還不忘分享他們貢獻了哪些食材,也感謝幕後夥伴的協助,邊聊邊笑的模樣能看出他們凝聚的深厚感情,為這個溫馨難忘夜晚劃下句點,每個細節充滿布農風格的款待。

台東布農族八部合音
每次崁頂歌謠班出動都至少需要8位男性、4位女性,才能演繹出動人又震懾的布農歌謠。

台東布農族八部合音
在八部合音的發源地親身體驗八部合音,他們發出渾厚嗓音、慢慢應和共鳴,手拉著手圍成圓,一起延續布農族的文化。

蓋亞那工作坊一家人,把過往生活中的原始食材找回來,成為餐桌上的主角及調味亮點,更延續布農族的記憶。部落的土地栽種著小米,族人悠揚傳唱著歌謠,知道自己來自何方,生活在崁頂的他們正驕傲地 Min Bunun ——成為人。

(採訪/撰文:傅秀儒;圖片:邱健維、傅秀儒)

冬季旅遊推薦,到山林縱谷感受土地的溫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