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這是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呼喚猴群的用詞,長期觀察獼猴、也與之相處的緣故,獼猴認得她的聲音,這聲猴語呼喊才能得到回應。
我們跟隨林美吟的腳步,走進台灣獼猴棲息地之一的高雄壽山,放下對獼猴的迷思偏見,重新認識獼猴大小事,親身經歷這場尊重自然、期待人與野生動物都能和平相處的旅行。
撇開對獼猴的刻板印象,親自造訪牠們的家,展開一場認識野生獼猴生態的解說行動。
走訪牠們的棲息地 解開你所不知道的「獼」
台灣獼猴,其他國家沒有的台灣特有種,是台灣除了人類以外的唯一靈長類,也是跟人類生活距離最近、生活領域重疊範圍最高的野生動物,人猴間產生不少利益衝突。
從小與獼猴相處、稱自己是野女孩的林美吟,10多年來透過分享和導覽,為人猴理解共存的目標努力。
「台灣獼猴不壞,牠們需要被理解。」林美吟說,獼猴其實沒有那麼常攻擊人類,張嘴只是警戒和提醒,如果看到正在威嚇露齒的獼猴,只要不理會、轉移眼神即可;雜食性的牠們平常吃的是果實、葉子花莖和土,而在獼猴的認知中,提袋等於不常吃的美味食物,因此行前會提醒旅客不要拎袋子、食物不外露等大原則,突遇獼猴拉背包時該如何應對等知識。(延伸閱讀:竹子走入生活的一百種想像(中):竹牙刷是永續未來的解答嗎?)
台灣獼猴與牠們最愛的時令果實之一~恆春厚殼樹果實,林美吟拿幾顆給我們試吃,就像迷你版柿子。
上一秒還在樹上帥氣擺盪、下一秒不小心跌回地面還裝沒事的年輕公猴。
首先碰上的「雄單群」,林美吟引導我們放鬆席地而坐,一面為我們解說:獼猴本來就是母系社會、沒有所謂的猴王,雄單群就是還在等待被母猴接受、4歲左右的年輕公猴,未來還得經過層層考驗才能進入猴群的核心階級;4到6月適逢獼猴生育高峰期,我們幸運巧遇在樹上靜靜坐著的懷孕母猴,一隻剛從水池出來、全身溼透的幼猴,奔向林美吟抱住大腿擦乾身體。
向林美吟「唇動」示好的母猴。雖然獼猴並沒有主動靠近,透過導覽仍能感受到牠們的魅力。
從父親開始與獼猴結緣 傳達 #理解共存 觀點
林美吟是如何與獼猴結下不解之緣,得從她的父親「獼猴爸爸」林金福說起。先前在高雄溪埔國中任教的林金福,某次同學會到壽山健行時,意外開啟林金福一家人的追猴爬山之旅,從1993年起觀察研究獼猴生態持續至今,發表十多篇獼猴相關研究,林金福更成為幫壽山猴群做戶口名簿的第一人。
因為父親林金福,林美吟9歲起也開始與獼猴產生連結。(photo/林美吟)
從小跟著父親上山認識獼猴的林美吟,深知父親的擇善固執,加上不斷傳出關於獼猴的誇大新聞,決定投身獼猴共存推廣工作,2014年在臉書創立「台灣獼猴吱吱黨」破除流言,為了更廣泛和大眾分享理念,讓導覽團能永續運作,2019年正式成立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截止目前舉辦上百場演講及超過700場獼猴團,帶了至少1萬人跟著猴子去爬山。(延伸閱讀:整合生態環境,高雄永安新港社區開創漁村永續觀光)
非法私養、獵捕販賣台灣獼猴的情形日益嚴重,協會也與相關單位跟政府協商,要求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及配套措施。(photo/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
「對我而言,台灣獼猴就像家人一般的存在,當家人遇到誤解,甚至有生存困境時,自然會想幫牠們發聲、多做一些事情。」
林美吟說,人類對獼猴的恐懼,很大原因在於不理解,產生負面觀感,以至於部份人還是會以武器恫嚇、攻擊牠們。殊不知如今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空間,其實曾是台灣獼猴以往的棲身之地,都市化擴張造成獼猴棲地破碎化,衍生絕育、基因不良等困境,數量也並非外界想像的多。2019年1月政府公告將台灣獼猴從保育類移除、降級為一般類動物,非法私養、獵捕販賣問題持續惡化。
身為母親的心內話 想教給女兒的重要價值觀
一路走來,挫折和質疑的聲音沒有斷過,林美吟沒有放棄,認為任何議題都應該回歸到教育,例如曾參與過導覽團和講座的人,會將學習到的觀念,或實際看到獼猴的心得擴散給更多親友,這也是協會積極宣導的理由,能多翻轉一個人對獼猴的刻板印象,這些付出就值得。
為了讓獼猴感受他們的友善跟無害,小朋友趴在地上靜靜觀察,溫暖瞬間也是持續推廣的動力。(photo/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
林美吟強調,協會不只是觸及大眾的科普教育,也不要求大家能完全接受和喜歡獼猴,重點是願意敞開心胸,至少願意理解、能怎麼跟台灣獼猴相處,就能降低人猴間的衝突,找到人與野生動物能和諧共存的平衡點。
近年來多了母親身份的她,把自己女兒稱為「幼獸」,當女兒9個月大時就帶上山給獼猴們認識,現在不只會模仿林美吟發出猴語呼喚,獼猴們也會主動靠近、伸手捏她的臉頰,成為協會最萌吉祥物,偶爾加入導覽團的行列,耳濡目染下,幼獸看到山友對獼猴有不當行為,還會挺身出言制止。
林美吟把自己稱為「母體」,「幼獸」的女兒不時加入導覽團當助教。小孩都懂怎麼跟動物和平共處,大人也沒問題的,對吧?(photo/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
「我不會特別要求她當接班人,只希望教給她對待動物正確的觀念,尤其動物不會說話表達,態度就應該要自己修正。」
不讓疫情限制宣導溝通的機會,協會透過YouTube開設《獼片頻道》,結合時事話題,發表人猴常遇到的問題,觸及更多年輕人,邀請名人網紅實地來認識獼猴,深入當地國中小學入校宣導,期待更多人能平等善待與我們共存、同屬自然又同類的台灣獼猴。
除了透過導覽、講座教育,也將獼猴的表情設計成雞蛋糕,增加大眾對獼猴的理解。(photo/流浪猴雞蛋糕)
隨著台灣獼猴推廣協會×匠生活的腳步,一起認識台灣獼猴吧!跟著猴子去爬山!獼猴生態導覽小旅行(含接送)
(採訪/撰文:傅秀儒;圖片: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傅秀儒)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2015年聯合國發表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聚焦社會公平、環境重視及共好的經濟發展、其中SDG 15: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確保生物多樣性,正是林美吟與協會夥伴希望傳遞、影響大眾能善待自然、萬物平等的理念。
跟著猴子去爬山
預約制的全台唯一了解台灣獼猴生態解說活動,每團人數限制12~20人。
FB專頁:搜尋「跟著猴子去爬山」
更多永續旅行提案,用行動實踐永續力!
【本文獲得匠生活授權刊登,原文在此】我們跟隨林美吟的腳步,走進台灣獼猴棲息地之一的高雄壽山,放下對獼猴的迷思偏見,重新認識獼猴大小事,親身經歷這場尊重自然、期待人與野生動物都能和平相處的旅行。
撇開對獼猴的刻板印象,親自造訪牠們的家,展開一場認識野生獼猴生態的解說行動。
走訪牠們的棲息地 解開你所不知道的「獼」
台灣獼猴,其他國家沒有的台灣特有種,是台灣除了人類以外的唯一靈長類,也是跟人類生活距離最近、生活領域重疊範圍最高的野生動物,人猴間產生不少利益衝突。
從小與獼猴相處、稱自己是野女孩的林美吟,10多年來透過分享和導覽,為人猴理解共存的目標努力。
「台灣獼猴不壞,牠們需要被理解。」林美吟說,獼猴其實沒有那麼常攻擊人類,張嘴只是警戒和提醒,如果看到正在威嚇露齒的獼猴,只要不理會、轉移眼神即可;雜食性的牠們平常吃的是果實、葉子花莖和土,而在獼猴的認知中,提袋等於不常吃的美味食物,因此行前會提醒旅客不要拎袋子、食物不外露等大原則,突遇獼猴拉背包時該如何應對等知識。(延伸閱讀:竹子走入生活的一百種想像(中):竹牙刷是永續未來的解答嗎?)
台灣獼猴與牠們最愛的時令果實之一~恆春厚殼樹果實,林美吟拿幾顆給我們試吃,就像迷你版柿子。
上一秒還在樹上帥氣擺盪、下一秒不小心跌回地面還裝沒事的年輕公猴。
首先碰上的「雄單群」,林美吟引導我們放鬆席地而坐,一面為我們解說:獼猴本來就是母系社會、沒有所謂的猴王,雄單群就是還在等待被母猴接受、4歲左右的年輕公猴,未來還得經過層層考驗才能進入猴群的核心階級;4到6月適逢獼猴生育高峰期,我們幸運巧遇在樹上靜靜坐著的懷孕母猴,一隻剛從水池出來、全身溼透的幼猴,奔向林美吟抱住大腿擦乾身體。
向林美吟「唇動」示好的母猴。雖然獼猴並沒有主動靠近,透過導覽仍能感受到牠們的魅力。
從父親開始與獼猴結緣 傳達 #理解共存 觀點
林美吟是如何與獼猴結下不解之緣,得從她的父親「獼猴爸爸」林金福說起。先前在高雄溪埔國中任教的林金福,某次同學會到壽山健行時,意外開啟林金福一家人的追猴爬山之旅,從1993年起觀察研究獼猴生態持續至今,發表十多篇獼猴相關研究,林金福更成為幫壽山猴群做戶口名簿的第一人。
因為父親林金福,林美吟9歲起也開始與獼猴產生連結。(photo/林美吟)
從小跟著父親上山認識獼猴的林美吟,深知父親的擇善固執,加上不斷傳出關於獼猴的誇大新聞,決定投身獼猴共存推廣工作,2014年在臉書創立「台灣獼猴吱吱黨」破除流言,為了更廣泛和大眾分享理念,讓導覽團能永續運作,2019年正式成立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截止目前舉辦上百場演講及超過700場獼猴團,帶了至少1萬人跟著猴子去爬山。(延伸閱讀:整合生態環境,高雄永安新港社區開創漁村永續觀光)
非法私養、獵捕販賣台灣獼猴的情形日益嚴重,協會也與相關單位跟政府協商,要求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及配套措施。(photo/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
「對我而言,台灣獼猴就像家人一般的存在,當家人遇到誤解,甚至有生存困境時,自然會想幫牠們發聲、多做一些事情。」
林美吟說,人類對獼猴的恐懼,很大原因在於不理解,產生負面觀感,以至於部份人還是會以武器恫嚇、攻擊牠們。殊不知如今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空間,其實曾是台灣獼猴以往的棲身之地,都市化擴張造成獼猴棲地破碎化,衍生絕育、基因不良等困境,數量也並非外界想像的多。2019年1月政府公告將台灣獼猴從保育類移除、降級為一般類動物,非法私養、獵捕販賣問題持續惡化。
身為母親的心內話 想教給女兒的重要價值觀
一路走來,挫折和質疑的聲音沒有斷過,林美吟沒有放棄,認為任何議題都應該回歸到教育,例如曾參與過導覽團和講座的人,會將學習到的觀念,或實際看到獼猴的心得擴散給更多親友,這也是協會積極宣導的理由,能多翻轉一個人對獼猴的刻板印象,這些付出就值得。
為了讓獼猴感受他們的友善跟無害,小朋友趴在地上靜靜觀察,溫暖瞬間也是持續推廣的動力。(photo/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
林美吟強調,協會不只是觸及大眾的科普教育,也不要求大家能完全接受和喜歡獼猴,重點是願意敞開心胸,至少願意理解、能怎麼跟台灣獼猴相處,就能降低人猴間的衝突,找到人與野生動物能和諧共存的平衡點。
近年來多了母親身份的她,把自己女兒稱為「幼獸」,當女兒9個月大時就帶上山給獼猴們認識,現在不只會模仿林美吟發出猴語呼喚,獼猴們也會主動靠近、伸手捏她的臉頰,成為協會最萌吉祥物,偶爾加入導覽團的行列,耳濡目染下,幼獸看到山友對獼猴有不當行為,還會挺身出言制止。
林美吟把自己稱為「母體」,「幼獸」的女兒不時加入導覽團當助教。小孩都懂怎麼跟動物和平共處,大人也沒問題的,對吧?(photo/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
「我不會特別要求她當接班人,只希望教給她對待動物正確的觀念,尤其動物不會說話表達,態度就應該要自己修正。」
不讓疫情限制宣導溝通的機會,協會透過YouTube開設《獼片頻道》,結合時事話題,發表人猴常遇到的問題,觸及更多年輕人,邀請名人網紅實地來認識獼猴,深入當地國中小學入校宣導,期待更多人能平等善待與我們共存、同屬自然又同類的台灣獼猴。
除了透過導覽、講座教育,也將獼猴的表情設計成雞蛋糕,增加大眾對獼猴的理解。(photo/流浪猴雞蛋糕)
隨著台灣獼猴推廣協會×匠生活的腳步,一起認識台灣獼猴吧!跟著猴子去爬山!獼猴生態導覽小旅行(含接送)
(採訪/撰文:傅秀儒;圖片: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傅秀儒)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2015年聯合國發表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聚焦社會公平、環境重視及共好的經濟發展、其中SDG 15: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確保生物多樣性,正是林美吟與協會夥伴希望傳遞、影響大眾能善待自然、萬物平等的理念。
跟著猴子去爬山
預約制的全台唯一了解台灣獼猴生態解說活動,每團人數限制12~20人。
FB專頁:搜尋「跟著猴子去爬山」
更多永續旅行提案,用行動實踐永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