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修改建議

巴勒斯坦

國家
地圖
收藏

介紹

巴勒斯坦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فلسطين‎) 通稱巴勒斯坦,是一個由居住在西亞-巴勒斯坦地區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於近代數百年中曾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
1915年,時任第一海軍大臣(First Lord of the Admiralty)邱吉爾在一戰的主導下,英法軍隊對鄂圖曼帝國發動了加里波利之戰,遭遇慘敗。隨後1915年7月至1916年1月,英國高級專員亨利·麥克馬洪與地方首領海珊·本·阿里互通信函,達成著名的麥克馬洪-海珊協定,並由英國陸軍中尉,阿拉伯的勞倫斯,組織當地以貝都因人部落為主的軍事力量與鄂圖曼帝國作戰,有效削弱了鄂圖曼帝國的勢力。1916年5月16日,英國的中東專家「馬克·賽克斯」和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又簽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以圖獲得法國中東軍事力量的支持。1917年一戰尚未結束時,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亦試圖獲得猶太人支持,此時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區擁有土地為0%,人口不足10%。在戰中,英國向阿拉伯人、法國、猶太人三方允諾了存在矛盾的對當時鄂圖曼帝國領土的劃分。 
一戰結束後,鄂圖曼帝國完全退出此地區並於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間紛爭不斷,最後1918年默認由英國占領,此地區遂被正式稱為巴勒斯坦地區,尚未成為受各國承認的國家。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地區。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以今約旦河為界,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由與勞倫斯並肩作戰的哈希姆家族管理,西部由英國管理,此時西部猶太居民占總人口11%。
在英國支持下,猶太人掀起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1931年,猶太人口上升為17%,導致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爆發衝突。泛阿拉伯主義者對此不滿,阿敏·阿·海珊在1920年發動巴勒斯坦暴動。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台,引發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37年至1948年猶太復國主義者多次發動恐怖襲擊,在1936年-1939年有數場流血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一份白皮書,規定39年後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後不再接受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的抵抗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40年,猶太人已占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納粹「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47年,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接近當地居民的三分之一,猶太人擁有6%的土地,阿拉伯人擁有94%。 
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宣布以色列建國。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託管;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區面積6242平方公里,包括約旦河西岸地區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積220平方公里),及加薩地區363平方公里。但以色列一直不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巴勒斯坦阿拉伯區邊境被以色列完全控制,包括與約旦間隔的約旦河,並無獨立的海陸空邊境管轄權,其水電,糧食,日用品,醫療等仍然依賴勞務輸出和國際援助,向以色列購買。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在國際承認巴解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薩走廊,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時,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號決議。截至2015年9月,已經有136個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占聯合國會員國總數的70.5%)承認巴勒斯坦國為一個獨立國家。


                      閱讀詳情
                    

照片

評論

是否要移除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