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
修改建議

砂拉越

地圖
收藏

介紹

砂拉越(馬來語:Sarawak,IPA: [saˈrawaʔ]),舊譯砂磱越或砂朥越、砂勞越、砂羅越、砂撈越,簡稱砂或砂州,馬來語又稱作「犀鳥之鄉」(Bumi Kenyalang),是馬來西亞在婆羅洲領土上兩個行政區域之一(另一個為沙巴州),也是全馬面積最大的州。砂拉越州在行政、移民和司法制度上與馬來西亞半島的其他行政區明顯不同。地理上砂拉越州位於婆羅洲西北,東北與沙巴州相鄰,並把汶萊這一獨立國家隔成兩部分,而其南與印尼加里曼丹接壤。砂拉越州的首府古晉市是全州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州內還有美里、詩巫和民都魯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分布。根據2015年的人口估查,砂拉越州共有2,636,000人。全州的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生長著大片熱帶雨林,為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環境。以許多著名的洞穴系統而聞名的姆祿山國家公園也位於砂拉越州。發源於依蘭山脈的拉讓江既是該州的重要河流,也是馬來西亞最長的河流;其支流上的巴貢水電站是東南亞的大型水電站之一。砂拉越州的最高點為2,423米高的毛律山。

在尼亞洞發現了距今四萬年前早期人類在砂拉越的居住遺蹟。在公元八至十三世紀砂拉越,這一地區與古代中國維持著貿易往來。在十六世紀時這一地區開始受到汶萊帝國(渤泥國)的控制。1841年,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布魯克從汶萊手中取得砂拉越(今古晉一帶)的統治權,成為了獨立的王國,並逐步將版圖擴張至今天的範圍。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砂拉越在1941年被日本占領。戰後的1946年,砂拉越又被劃給英國成為了直轄殖民地,直到1963年7月22日才從英國取得自治權。同年9月16日,砂拉越與北婆羅洲(今沙巴)、新加坡(在1965年被驅逐出聯邦)和馬來亞聯合邦(今馬來西亞半島或西馬)組成今天的馬來西亞。這一聯邦體制的建立受到了鄰國印尼的反對,並導致了兩國陷入了長達三年的武裝對抗。1966年8月對抗平息後的砂拉越又經歷了砂共叛亂,這場叛亂直到1990年才停息。

砂拉越州呈現出富有代表性的民族特點、文化特色和多樣化語言。砂拉越州的州元首稱作「Yang di-Pertua Negeri」,而其政府首腦稱為「首席部長」。砂拉越州的政府架構與西敏制相似,並在國內擁有最早的州議會制度。砂拉越州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和馬來語,並沒有規定官方宗教。位於古晉的砂拉越博物館是婆羅洲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砂拉越還以它的傳統樂器沙貝而聞名。為期三天的熱帶雨林世界音樂節(RWMF,古晉)便是在砂拉越州舉行。同時砂拉越州也是全國唯一慶祝達雅豐收節的地方。

砂拉越州蘊藏著大量自然資源,其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屬於外向出口型,特別是在石油、天然氣、木材和油棕方面。砂拉越州還有製造業、能源和旅遊等產業。
                      閱讀詳情
                    

照片

評論

是否要移除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