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LINE
分享到 Facebook
複製連結
![](https://static-tvl.line-scdn.net/web/674116c/assets/img@1x/default-location.png)
導航
地圖
收藏
介紹
北斗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因為這七顆星較易被觀星者辨認出來,所以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是一個重要的星群。
北斗七星之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斗樞》:「第一天樞,第二天璇,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斗。」。北斗七星的中國星名由斗口至斗杓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前四顆稱「斗魁」,有稱「璇璣」;後三顆稱「斗杓」。現代星名則命名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通過斗口的兩顆星連線,朝斗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北斗七星,《甘石星經》:「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把北斗星斗柄方向的變化作為判斷季節的標誌之一。戰國時期古籍《鶡冠子》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杓柄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史記·天官書》與《漢書·天文志》均有「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之記載。
古代視北極星為皇帝的象徵,而北斗則是皇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春開始,而此時北斗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易。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閱讀詳情
照片
+
2
評論
移除照片